甬簡040
第24期
寧波市農業農村局 2024年9月13日
本期目錄
【要情聚焦】
●我市和美鄉村聯創聯建整體推進情況處于較好水平
●我市新增屠宰環節自檢項目保障肉品質量安全
●我市農業行政執法錨定“三效”推動涉農糾紛實質性化解
●鄞州區持續激活鄉村經濟要素活力推進農民增收致富
【標題簡訊】
▲我市舉行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我市召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場推進會
【他山之石】
◆海寧市創新美麗鄉村低成本建設路徑助力基層治理降本增效
◎要情聚焦
●我市和美鄉村聯創聯建整體推進情況處于較好水平。今年以來,我市創新推出和美鄉村聯創聯建工作機制,以計劃重點打造的100個村為試點,推動各部門資源要素向試點村集聚。近日,我市開展全市和美鄉村聯創聯建中期評估活動,參加評估的64個村莊平均得分為90.9分,整體推進情況處于較好水平。一是部門聯動推進項目實施。構建以資源清單、需求清單、服務清單“三清單”為核心的聯動共建工作機制,整合14個市級部門和各區(縣、市)的資源力量,協同推動項目同步計劃、同步建設。今年,謀劃實施項目1143個,計劃總投資14.8億元。截至8月底,已完成投資11.64億元,投資完成率為78.66%。二是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鄉村。各市級部門根據職能分工,牽頭認領試點村莊、提供差異化指導服務,引導村莊立足資源稟賦打造特色鄉村風貌。如市文廣旅游局牽頭推進慈溪市梅園村打造一體化“橋下煙火”鄉村共創市集,各類產品銷售總額超80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20萬元。三是督評結合提升建設成效。強化督導服務,建立項目月調度機制,跟蹤指導試點村項目建設和各類場景打造。今年以來,累計提煉特色亮點127條,提出下步工作建議及舉措134條。如海曙區蜃蛟村米食產業特色突出,相關市級部門建議該村在推進鄉村建設過程中,多布置與米食文化相關的景觀節點,增強整體氛圍感。
(鄉村建設與社會事業促進處、市鄉村振興促進中心)
●我市新增屠宰環節自檢項目保障肉品質量安全。為有效應對日趨頻發的豬肉磺胺類藥物殘留超標現象,快速提升我市屠宰企業肉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自5月份起,我市在全省率先落實生豬屠宰環節磺胺類藥物殘留自檢制度,為肉品生產再添一道質量安全防線。一是制度規范化。建立“職責明確、規程統一”的檢測體系,明確屠宰企業為肉品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督促屠宰企業配備專職人員從事抽樣和檢測工作,要求每批次入場生豬抽樣不少于1頭,確保“批批檢,全覆蓋”。全市8家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均按規定施行磺胺類藥物殘留自檢。截至8月底,累計自檢生豬6684批次,抽檢生豬尿液、豬肉等樣品8544份。二是檢測標準化。統一發放一批磺胺類藥物殘留快速檢測卡,并針對屠宰企業開展檢測技術培訓,通過理論講解和現場實操,有效規范工作人員采樣檢測操作,確保檢測結果準確。今年以來,培訓已覆蓋全部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共培訓屠宰企業質量安全負責人、實驗室檢測操作人員22人次,累計發放磺胺類快速檢測卡5800條。三是監管閉環化。建立磺胺類檢測數據報告和陽性結果處置機制,及時掌握檢測情況,適時采取溯源調查、無害化處理、禁止調運等措施,形成監管閉環。指導各地制定轄區內屠宰企業監督抽檢計劃,“自檢+抽檢”雙軌合力,強化風險評估。截至8月底,累計監督抽檢屠宰用生豬1205批次,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農機畜牧處、市農機畜牧中心)
●我市農業行政執法錨定“三效”推動涉農糾紛實質性化解。今年以來,我市農業行政執法部門聚焦群眾需求訴求,妥善化解涉農糾紛,有效維護群眾合法權益。1—8月,全市累計受理投訴舉報355起,落實經濟賠償(補償)近50萬元,挽回經濟損失逾500萬元,事故糾紛化解率100%。一是精準施策強時效。堅持“情”“理”“法”并行原則,及時梳理案情,抓準糾紛“癥結”對癥下藥,促進糾紛高效化解。如海曙農業行政執法隊針對某水稻藥害事故中賠償標準認定不同這一問題,在結合實勘結果向受害方提供合理建議的同時,引導涉事企業承擔相應責任,于3個工作日內成功幫助農戶獲賠15萬元。二是多元協同提實效。以市、縣、鄉三級縱向和各級部門橫向體系為依托,廣泛引導、發動各方力量參與調處過程,探索構建涉農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合力保障主體合法權益。如鄞州農業行政執法隊組織農技專家參與某種子相關糾紛調解,協調種子經營公司緊急調運400公斤種子補償農戶,確保生產有序進行;象山為化解某柑橘藥害肥害糾紛,組織鄉鎮、廠家等各方參與調解,共商賠償金額,幫助農戶挽回經濟損失10萬余元。三是源頭治理顯長效。將治理向糾紛前端延伸,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實現辦理一起、治理一片。加強普法陣地建設,對糾紛易發頻發和群眾關注度高的領域,開展“線上+線下”普法宣傳工作,營造良好法治環境,今年已發放宣傳資料2.82萬份。針對以往被查、被舉報的生產經營主體,開展驅蚊滅蟲類農藥等專項執法檢查回頭看行動,及時排除糾紛隱患,相關投訴舉報案件連年降低。
(市農業行政執法隊)
●鄞州區持續激活鄉村經濟要素活力推進農民增收致富。今年以來,鄞州區持續深化改革創新,不斷激發鄉村閑置農房、土地資源等要素活力,推動農民增收致富。今年上半年,該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3萬元,收入絕對值繼續保持全市第一。一是鞏固夯實經濟發展基礎。重點聚焦經濟相對薄弱村,加大惠農扶農政策支持,強化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夯實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上半年,完成下撥本年度村級基層組織建設補助經費3500萬元,其中行政村人員經費補助資金1390萬元,行政村綜合管理經費補助資金2110萬元。二是持續盤活鄉村閑置農房。結合和美鄉村建設重點工作,因地制宜盤活閑置農房,發展休閑旅游、“土特產”加工、健康養生等鄉村特色產業。前三季度,新增盤活閑置農房189間,面積15708.35平方米,農戶增加財產性收入425.3322萬元,村集體增收103.54萬元。三是大力推動土地流轉集約。在強化引導和政策扶持的基礎上,采取長期委托流轉等方式,持續推進鄉村土地整村流轉、跨村連片流轉,著力破解土地碎片化難題。上半年,完成土地流轉面積5.5萬畝,兌現扶持資金805萬元,惠及全區8個鄉鎮72個村。
(鄞州區農業農村局)
◎標題簡訊
▲我市舉行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合作簽約儀式。近日,市農業農村局與中國農業銀行寧波市分行舉行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市農業農村局、中國農業銀行寧波市分行相關領導出席簽約儀式。
(計劃財務處)
▲我市召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場推進會。近日,寧波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場推進會在慈溪市現代農業園區召開,各區(縣、市)農業農村局相關領導、產糧重點鎮(鄉、街道)分管農業領導、部分企業家代表共100余人參加會議,慈溪、鄞州、余姚等3個區(市)作典型發言。
(科技教育處、市農業農村綠色發展中心)
◎他山之石
◆海寧市創新美麗鄉村低成本建設路徑助力基層治理降本增效。海寧市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中,探索農村人居環境“低成本、微改造、眾參與”模式,推動實現基層治理降本增效。今年以來,美麗鄉村建設維護投入同比減少30%。一是推行“柴磚銀行”,低成本整治環境。推行“柴磚銀行”模式,提供儲蓄、提取、貸款三種運行方式,村民可將柴草和磚瓦免費寄存“柴磚銀行”5年,也可按照磚頭0.1元/塊、瓦片0.03元/塊的價格賣與銀行,切實解決廢柴、廢磚等廢棄物隨意堆放問題,進而減少村級環境整治財力投入。截至目前,“柴磚銀行”累計交易2550余次,存磚325萬余塊,瓦118萬余塊,柴草512萬余公斤,節約村級環境整治支出近500萬元。二是倡導“就地取材”,微改造提升風貌。發布美麗鄉村微改造指引,引導通過就地取材、廢物利用保留村莊原有肌理,打造小品精致、宜居宜業的村域環境。如丁橋鎮引導各村利用閑置或廢棄的舊磚、木料等,建成“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等,平均打造成本僅為10-15萬元,且后期村級維護成本基本為零。三是推廣“共建籌治”,眾參與長效維護。推出“農戶出地、組里出力、村里出資”的“共建籌治”模式。由鄉賢、企業家、黨員帶頭出資出力,借助“鄉籌”積分考核機制,號召農戶讓出房前屋后“一畝三分”空閑地,共同籌資建設村莊公共空間,實現自身家門口人居環境改善提升。如,博儒橋村探索“土地無償、青苗不補、眾籌資金”模式,鼓勵村民通過出資、捐物、義務勞動等方式,建起了生態養生園、鄉風文明園等19個精品園,把公園搬到了家門口,美麗鄉村長效維護費從每年近100萬元縮減到50萬元以下。